

歲月悠悠
(文 / 呂毓卿 Money)
上週五(9月25日)晚上,到中山堂欣賞了一場由中華民國聲樂家協會主辦的【歲月悠悠音樂會──台語歌謠篇】,有著很深的感動。
台灣是一個移民的社會,祖先大都由中國大陸渡海來台,在清政府心目中是屬於一個鳥不語、花不香的蠻荒小島,先後曾受過荷蘭人、西班牙人的統治,在馬關條約中又割讓給日本,二戰後又交由國民黨統治。四百年來的歷史,敘述著爹不愛、娘不疼,無父無母的身世,種種的悲情,帶給人無限的哀怨。
在這種環境下,譜出的歌謠,總是有著很多的心酸。如【等待】這首歌,秋風起、五更冷、看天外、真怨恨,守著冰冷枕頭、伴著紅花緞被,青春隨水逝,愛人也無消息、也不歸。愈想愈氣,愈感淒清;但環境如此,只能徒呼奈何,只能期盼哥要保重。其他的歌曲,如:【春花望露】、【望你早歸】,亦有異曲同功之處,在聲樂家及鋼琴家的演出下,倍感淒涼。
我在嘉義中學高一的導師周鳳祥先生,他教我們國文,係大陸來台的退休將領轉任。他常告訴我們,台灣受日本人統治了五十年,所以到處充滿悲情,歌曲哀怨淒清,歌仔戲唱腔亦同,處處是哭調。他的說法,自有一番道理,這是被異族統治者的悲哀。但台灣歌謠,亦有它俏皮的一面,如描述青春男女的戀曲,如【初戀】、【望春風】等,則堪稱經典之作。
另外,有許多人受到戰亂的影響或政治鬥爭的波及,被迫離鄉背井,浪跡天涯有家歸不得,思念故鄉及親人的情懷非常的濃郁,如:【永遠的故鄉】、【阿母的頭鬘】,總是深深的扣著我們的心絃。其實,對故鄉及親人的懷思,是一種普世的價值,無論本省人、外省人或其他族群的朋友,有家歸不得的感傷,其淒涼的心境都是相同的。名詩人余光中光生的【鄉愁】,撼起海峽兩岸人民內心無數的漣漪。嘆,戰爭之無情,造成了多少妻離子散;悲,人禍的蹂躪,造成多少的家破人亡。
九月上旬,我去了一趟澳洲雪梨。雪梨歌劇院是漂亮的,建築師的偉大設計,讓人嘆為觀止。特別安排到音樂廳欣賞了一場音樂會,由雪梨交響樂團擔綱演出,佐以500人的愛樂合唱團,在四位聲樂家帶領下,天籟之聲,響透雲霄,令人如醉如痴,久久無法忘懷。他們的人民,對音樂的喜愛,讓人尊敬;反觀我們的社會,人們對人文素養的培植,仍有很大的成長空間。
在台灣,音樂人文的環境,多年來在一群愛樂者的努力耕耘下,其表現倒也差強人意。週六晚上,在台北市中山堂演出的【歲月悠悠音樂會】,接近滿場,觀眾的熱心參與,是給聲樂家最大的肯定與鼓勵。義務演出的聲樂家──洪翠蓮、彭文几、駱惠珠、紀美仰、陳榮貴、周美智,及鋼琴家──林瑞萍、陳文婉等人,都是留學歐美,目前任教於國內各大學的傑出音樂家。三十首台灣歌謠,在他們吟詠下,美聲繞樑,唱出台灣人心底的悲情與心酸,令人動容。謝謝他們精彩的演出,讓我們看到台灣音樂人文的希望;也對台北城中扶輪社伙伴的熱心贊助,致上最大的敬意,台灣人文素養的提昇,是大家的期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