燦黃向日迎光 廖文真
「志於道 據於德 依於仁 游於藝」,孔子說:「立志追求人生理想及完美人格。確實把握德行修養。絕不背離人生正途的仁義。自在涵詠藝文活動。」前三項關於人格、德行、仁義的功夫都太累人,而生活需要調劑,神經不致繃得過緊,人生才有樂趣。城中讀書會乃安排於2010.01.27下午前往國立歷史博物館,悠然觀賞「燃燒的靈魂‧梵谷特展」。
2002.07.19,我手術切除左乳。畫家同學徐久芳(黃光男學妹)特意從美國寄來一本又厚又重385大頁的<Van Gogh A Retrospective>「文真:梵谷的畫,是大家都喜歡的。但是有人說如果家裡掛張他的畫,又可能強烈得叫人吃不消。我覺得他的筆充滿了生命力,色彩像太陽似的熱情洋溢,是對大自然與人類的讚賞。希望妳也喜歡這本畫冊!希望妳早日康復。8/02於N.J.」
家喻戶曉、席捲人心,窮迫潦倒、苦悶憂愁的梵谷,其實生氣蓬勃、思維活躍。滿懷熱忱衝勁狂戀繪畫藝術,面對坎坷磨難,以適合他自己的哲學,生活在這世上37載。十年間劈頭蓋腦地傾注生命「用心」習畫、作畫:筆觸粗獷、情感細膩,作品實際上是他生活的注釋。他長期觀察受盡苦楚的農夫、工人,證明最好的畫作總是由「心」出發。1884托爾斯泰出版《懺悔錄》,其中「勞動人民的生活才能創造生命。這種生活的意義就是真理」,與梵谷英雄所見基本相同。
「一個人必須要有鍾愛和相信的事物。」「熱愛大自然,是深入了解藝術唯一的方法。」梵谷作為傳教士和藝術家,本質是一致的:就是愛(同情)及全心奉獻。寫實主義時期米勒(1814~1875)的畫作充滿人性關懷與慈悲,對梵谷的藝術創作有重要影響。而<自畫像>則顯然受巴洛克時期林布蘭(1606~1669)的影響。
從一代大師梵谷的傳記、其細述情思的函札、畫冊、畫展,完整面對一個偉大的靈魂,我們了解梵谷研讀《聖經》不遺餘力,盡心撫慰貧窮勞工,以素描減輕個人壓力,把繪畫當成他的職責,就地取材,憑透視人心深處的雙眼變化色調,突破畫作表現的意志力,雖然認真執著全力以赴,一生僅售出一幅作品、親睹一篇歐里葉的美評而已。但梵谷經歷寫實、象徵、表現的階段,困而能之,臻於圓熟,是宗教情操激起的奮發、昇華,寫實寫意讚美自然、歌頌造物主。我因而更加相信:不論順境、逆境,人所擁有的,都屬美好的安排。
1971,Donald McLeant創作<梵谷之歌>(Vincent),向梵谷致敬,百聽不厭。「如今我才明瞭你內心的世界,是如何承受清醒時的痛楚」「他們沒有賞識你的才藝,但你的愛卻如此真誠」「他們仍不懂你的用心良苦,或許這一天永遠不會來臨」。看破過於喧囂的孤獨,人只要真誠做自己想做的事問心無愧就可以了。
「向日迎光」,是Jeffrey嫂劉美珊送我的2010年週曆畫冊,內有包含<星夜><自畫像><向日葵><食薯者><麥田群鴉><夜間露天咖啡座>等52幅梵谷精髓畫作。在梵谷(1853~1890)逝世120周年「梵谷熱」期間,我們重新強烈感受他的努力,細細品味他的貢獻,也更體會享受自己浸潤在毫無保留的親情友情中的溫暖幸福,自然應該懂得怎樣迎向光明去積極地過生活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